马上记住斗破苍穹网,为防止/百/度/转/码/无法阅读,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网址访问本站。
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后继人,并言朝纲初定时归隐,实际上诸葛亮早已为他离任之后的政治格局做规划。
蒋琬、顾雍、司马芝三人,诸葛亮更看好蒋琬、顾雍二人,故而在举荐时,强调蒋、顾二人有国相之才,并提前在尚书台里树立起蒋、顾二人并尊的格局。
至于为何不看好司马芝,并非其与霍峻瓜葛太深,而是司马芝年纪太大,比诸葛亮还大些岁数。总不能在诸葛亮离任之后,换上一个更年老的执政者。
在顾、蒋二人之后,诸葛亮举荐费祎、杜恕、滕胤三人,则是出于各种原因,有三人才能,亦有平衡政治格局的考虑。
南汉国中,江荆、徐扬籍贯的文武占大多数,为了稳固基本盘,自然需要有当地籍贯的执政者上台,或是说与当地纠葛深厚的执政者上位。
费祎作为江夏郡人,其身份无需过多细述。其之所以入诸葛亮眼里,则因费祎在出任转运使期间,表现出出众的才能,完成了霍峻设计的方案,并为长安供给了一批又一批的钱粮。
滕胤虽为北海人,但他却生长在扬州,父亲滕胄、伯父滕耽二人在南汉时期,因才能出众,各有出任要职,仅可惜中年而丧。
得益父辈打下基础,加上滕胤个人外貌出众,才学出众,被诸葛亮早早看重,先是被举为孝廉,而后入尚书台为官,继而出任太守。
在任期间,滕胤善断难案,务尽情理,深得百姓爱戴。且滕胤虽在地方,却未敢忘朝野,常上疏至中央,向诸葛亮反馈地方民情。
之后滕胤因相貌出众,被霍峻二女儿霍汶看上,在几经波折下,步练师看重滕胤无父无母,最终将霍汶许配与滕胤。
在成婚后不久,得到霍氏政治资源扶持的滕胤迅速起飞,齐州刺史徐盛因病上疏请退,在得到多方大佬举荐下,滕胤从中郡太守跃迁为齐州刺史。
并在伐辽东时,因供给粮草以及打造船只有功,又迅速调往尚书台任职,接任马谡的位置,以侍中身份兼任兵部侍郎。
兵部尚书赵昂因年老多病,多将部中事务交于滕胤负责,似有磨练滕胤之意。
相比费祎、滕胤二人,杜恕则是更为默默无闻,因被诸葛亮看重,负责诸葛亮的文书工作,并有幸将女儿嫁与霍家儿郎。
此番能被诸葛亮举荐,多是因自身刚正不阿,洁身自好,精通律法,非常适合在廷尉工作。
公元239年,建兴十五年,春。
在安排好相关事宜之后,诸葛亮向刘禅上疏请辞,以腿脚不便为由,请求刘禅能准许他归休,另选贤能执政。
刘禅自然不准,下诏赐诸葛亮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,并准诸葛亮乘车入宫。
诸葛亮二上表请退,表示自己头发花白,身体疾病缠身,所食渐少,望能准许退休。
刘禅亲至府上探望诸葛亮,挽留诸葛亮勿要离朝,多辅政几年。诸葛亮则以身体有恙为由,拒绝了刘禅的挽留,希望准许离朝。
刘禅暂让诸葛亮养病,并命御医照料诸葛亮,药材尽从宫出。
诸葛亮休养月余,表示自己身体日沉,又被案牍所劳,实在无法为朝理政,请求刘禅准许他归乡。
刘禅无奈之下,唯有答应诸葛亮的请求,并命使者询问诸葛亮,何人可为后。诸葛亮所给的答复,与去年回复大体相同,以为蒋琬、顾雍可二选一。
在刘禅的斟酌下,因蒋琬更符合他胃口,决定让蒋琬上位,继任为相。
三月,刘禅准诸葛亮退休,拜诸葛亮为相国,并追计诸葛亮治国功绩,额外加封一千五百户与诸葛亮。
从建兴十五年离职,诸葛亮接任霍峻位置执政近有十年。在这十年间,南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,有极大的变化,国力激增。在军事上,诸葛亮坐镇中枢,辅佐霍峻,北灭鲜卑,北疆大安;用黄权为将,收复辽东,建制平州;任吕岱为将,南征交南,恢复日南郡。
在政治上,诸葛亮执掌政权,精简官吏,以七百名中枢官吏,大治天下近两百个郡;改革选官,将察举制更名为科举制,避免世家门阀盘踞地方。
在财政上,诸葛亮以农、商二法并重。改良税法,废除了两汉人头税改收户税,并将盐、铁、糖、蜀锦作为国营;革新官营,政府不再承包四项所有内容,而是由州郡承担生产,余者交由商贾售卖。
不仅于此,因五铢钱滥发,北魏因深陷财政危机,中原退化到以物易物。为了解决钱币问题,诸葛亮直接废除旧钱,铸造建兴新钱,帮助商业的复苏。
在人口上,从开国之初的一千四百二十八万九千一百二十三口,经诸葛亮长达十年的治理,人口数目增加三百多万口,今有一千七百四十五万八千六百一十五口。
府库钱财中,诸葛亮更是为继任者留下蜀锦七十余万匹,近亿石余粮,足以支撑得起南汉打场大规模战事。
后继者按照诸葛亮的政策实施,南汉必将迎来比两汉更为繁荣的太平盛世。
得闻诸葛亮离任,朝野官吏不无哀叹,深感痛失贤相。令人不禁再次想起数年前,武成王的离世。
与此同时,朝野官吏也开始忧思何人将继诸葛亮之后,君主刘禅自治,还是由陆逊辅政,或是潘俊,亦或是顾雍。
持续时间未久,刘禅便下诏拜蒋琬出任左丞相,由顾雍出任右丞相,司马芝以京兆尹兼任尚书令,组建新的辅政三人团。
费祎为尚书左仆射,滕胤为尚书右仆射,杜恕拜为御史中丞,后三人随时准备接班。
此消息一出,潘浚为自己就不入尚书台而叹。但因表弟当选丞相,心中算是稍微舒坦些。
相比潘浚的勉强释怀,陆逊拍膝而叹,为自己不为相而失望。而刘禅似乎料到陆逊失望的心情,为了安抚陆逊,特命使者赐食与陆逊。
陈仓公府上,陆逊打开食盒,却见食盒中仅有几道凉菜,并且没有备筷子,这让陆逊不由呆滞住。
“菜已凉,食无筷!”
得见刘禅所给如此明显的暗示,陆逊忍不住幽怨而叹,说道:“霍公病逝,葛公离朝,为何不准孤辅政!”
陆逊自认为自己是五人辅政大臣之一,今霍峻、张飞、徐庶先后去世,按资格辈分来说,诸葛亮离朝之后,出任丞相者当为他。今拜相没自己,刘禅还想让自己退休,陆逊实在不甘心。
当然了,刘禅本不欲让陆逊退休,仅是陆逊近年来的操作引起刘禅、诸葛亮的忌惮。
近年来,陆逊作为军方第一人,不断与皇子走动亲密。为了防止陆逊干错事,刘禅为了出此下策,逼陆逊归乡,留体面于陆逊,以免产生动乱。
幸陆逊非痴傻之人,得到刘禅的信号之后,也向刘禅请辞归乡。而刘禅也不愿薄待陆逊,赐封其为太师,增食邑千户。
陆逊带着失望的心情,不愿见任何人,草草乘车回到封地陈仓。
诸葛亮则是在回阳都前,先是到惠陵祭拜刘备,以还旧时之心愿。而后到武成王陵祭奠霍峻,临墓而述心事。
建兴十五年,夏四月,随着诸葛亮离开长安,一个由霍、葛二人主导的时代,终将落下帷幕。
简传+评语
《汉纪·霍大司马世家》:“霍大司马峻者,字仲邈,南郡枝江人也。初荆州兵戈,与兄笃,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。治《毛诗》《管子》《商君书》,师马融之徒。……”
“中祖伐曹,峻随军参议。军至博望,遇夏侯惇,敌军兵众,诸将欲退,峻献计于中祖,遂破惇。语在中祖纪。归军时,因峻有国士之才,中祖夜谒之,咨问平天下计,语在徐庶传。……”
“峻累为军功,鲁王表辟为参军,门下听用。初表受后妻之言,爱少子琮,不悦于鲁王琦。琦深怀忧惧,与中祖亲昵,亦深器峻。峻因琦厚遇,常为其谋自安之术……”
……
“章武六年,中祖于黄鹄病笃,召峻至台,属以后事,谓峻曰:“朕因君方有汉之根基,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平天下。若君不弃,嗣子愿以君为父,功成之日,君可受领疆国。”
“峻涕泣曰:“峻幸蒙陛下赏识,得有今日之盛,不敢不尽忠效力”。中祖诏敕高宗,以峻为父,以亮为母,另选张飞、陆逊、徐庶三人辅。”
“秋七月,封峻大司马,开府治事,领徐州牧。国中军政,事无大小,咸决于峻……”
……
“峻身率诸军攻齐鲁,甲兵骁勇,戎陈整齐,破走孙权,旋下青、徐,兵震华夏,天下恐怖。遂诏封峻为齐王,峻辞谢王爵。于是授九旗、銮驾与峻,出入如天子。”
“是时,中原大江之北,悉听峻命,总都督天下事。降人见之,以君礼跪拜之,号称‘权皇帝’……”
……
“建兴九年,冬十月。峻率骁骑,自雁门出其不意,直趋敕勒川以逼之,一破胡庭。轲比能败走白道,被延所击,逃亡漠北,语在魏延传。遂复定襄、朔方诸郡,斥土界自大河北至于阴山。”
“时漠北深远,离境三千里,诸将以为不可追。峻意毕其功于一役,遂曰:‘轲比能虽败,人马尚众。若至漠北,重建王庭,道遥阻深,则死灰复燃。欲平北祸,当兵入虎口,擒杀轲比能。’”
“建兴十年,春二月。轲比能至昭莫多立帐,峻督军疾进,横行大漠,师至余吾水,逼其牙帐十五里,虏始觉。轲比能聚众死斗,兵大破之。”
“自单于轲比能,小单于暾伟则以下,凡鲜卑贵族大人,被擒杀者二十八人,俘男女数万口……峻登临北海,去塞三千余里,镌功刻石,纪汉威德,行亘古未有之事。”
……
“及峻薨,追封楚王,谥为武成,不与诸卿同,葬于旧昌陵,殡礼同天子,墓制比及诸侯王。诏策曰……”
“武成王著兵法,书以三卷成册,一卷军国,次卷论术,末卷治军,共有篇目三十六,凡三十六万五千六百七十一字。”
“涉经略国策,天下地理,治军兵术,天文水情,三军建制。兵法玄妙,是谓平天下之术,当藏于台阁,以为大汉国典。”
“赞曰:武成王以英豪之姿,起于市井之间,确然秉志,会期佐命,文以缵治,武以棱威。千里下江东,背水破夏侯,笠泽降孙氏,是有开拓扬州之功。”
“曹操乘汉相之资,挟天子而扫群桀,举百万雄兵南下,新荡荆城,仗威东夏,时人无不惊惧。王雄烈豪迈,胆略兼人,摧曹操于金口,复楚人之业,定南北之基。”
“观王雄略内断,英猷外决,兵动若神,威震华夏,乃折冲扞难之臣。时中祖半途而崩,王受汉室之寄,主国政,治军事,拥幼君,破曹丕,匡扶朝事,北伐中国。”
“百日殄孙权,旬月斩王凌,二度破胡庭,扬国威德,四海是震,蠢尔蛮夷,莫不宾服,论功绩,韩、白不能及;言韬略,盖胜孙、吴。”
“王握六师,一语可亡天下,权重至此,然临大节而不改旧志。厚礼二朝,辅弼汉室,实行开创。虽伊尹、周公,何以加此!”
“昔霍光柄持朝政,然因家人乱政,遭致祸事。今王后贤惠,善进知退,齐治王宅。故传国后嗣,世受恩典,治三韩之土,何其盛哉!”
——
南汉
刘禅:“仲父天降之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若神。昔汉室衰微,曹贼作乱,中原沦陷,汉失天命。父辅先帝,再造汉业。及朕继位,三伐兴汉,匡扶社稷,皆仲父之功。”
诸葛亮《论功臣》:“昔者韩信将兵,因河北分裂,故得以横扫。今武成王帅军独拔劲敌,未尝挫折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,威下雒阳,天下布恐,其功乃难于信也。”
陆逊离长安恼怒之言:“葛君短于应变,诸将寡有知兵。今武王病薨,孤无惧天下。”
霍范灭高句丽,谓众人语:“先君兴复汉室,两度破胡庭,两汉无人可及。我今犁庭扫穴,难以称道。”
诸葛恪《答复姜维书》:“武王以万骑横扫大漠,威震四海。今胡夷进犯西域,望君勉之,勿失我望。”
刘裕北讨胡虏:“贼寇四起,蛮夷乱北。裕愿效武成王,为我朝兴平天下。”
唐
李世民论霍、韩:“前汉以六合为家,是赖淮阴之策。后汉伐北兴业,皆因武成之功。观二人功绩,武成略胜之。”
评曹操、霍峻:“中汉之末,用兵强者莫过曹、霍。曹操临危制变,料敌设奇,一将之智有余,而万乘之才不足。霍峻深谙正奇,破敌无数,韬略胜操。”李渊赞李靖:“李靖是萧铣、辅公祏膏肓,其功唯汉之霍峻可比。”
李世民策问卫公(李靖)。
太宗问曰:“古今用兵之胜者,莫过于武成王。其术何如,君可比乎?”
李靖答曰:“用兵之法莫乎正奇,霍峻以正奇之术将兵,变化无穷。且霍峻机敏,临江湖治水师,行阵战用步卒,袭敌阵以骑卒。”
“昔孙武所谓‘形人而我无形’,霍峻深谙于此,故三军相辅相成,谋略正奇变变幻,何愁不能威临天下?”
太宗曰:“朕之正,使敌视以为奇;朕之奇,使敌视以为正。故有虎牢擒二王,洺水破武周。霍峻将兵之术,朕常以为然!”
李靖拜曰:“陛下神圣,迥出古人,非臣所及。”
太宗曰:“卿舅韩擒武尝言,卿可与论孙、吴,然卿自料能与霍峻比乎?”
李靖曰:“臣虽平萧铣,抚岭南,安江淮,袭下虏庭,然若与霍峻比,靖愧有不如。峻为汉创业,犹如君上,靖辅唐安天下,不能及尔!”
杜牧:“古今用兵之强者,周有齐太公,秦有王翦、白起,三汉有韩信、霍去病、卫青、霍峻、诸葛亮……隋有杨素,国朝有李靖、李绩等。如此人者,皆为一时之杰。”
唐立武庙,主祭姜子牙,副祭霍峻,另有八哲。左列分别为白起、韩信、诸葛亮、李靖,右列张良、孙武、吴起、卫青、李勣。
宋元
赵匡胤:“南汉霍峻、诸葛亮、陆逊,习通儒学,立有大功,诸将当效之。”
赵光义:“昔霍峻以阵图治军,故我朝何不能以阵图征讨。”
司马光:“世或以霍峻为首建大功,为中祖阴侍刘琦,定吴楚,分兵镇淮,退曹操,胁中原。受托遗命,伐河南而有之,扫鲜卑于大汉,故南汉之所以得天下者,大抵皆峻之功也。”
“如以韩信比之,信既不能顺高祖,亦不能听蒯彻之说,行三分天下之事。然比高祖、中祖二帝,高祖有负于信,而中祖无负于峻。”
“夫峻、亮之所以能辅政二十余载,未复吕、霍之故事,既有二人公心执一,亦因中祖、高宗二帝重情,君臣互信至此,亘古未有。”
苏轼:“武成用兵,密如神鬼,疾如风雷。进不可当,退不可追,以水破城,乘火败敌。三军应会,诸军指挥。移五行之性,变四时之令。人也?神也?仙也?”
岳飞:“昔武成王率江楚之众,三伐定天下,驱车出大漠,行亘古未有之事。飞不才,愿为官家赴汤蹈火,驱除胡虏。”
赵九:“朕如有武成王辅佐,天下必能归一,胡虏无不宾服,四海将为臣妾,朕无忧矣!”
朱熹:“霍峻虽无背大义,但阴侍刘琦,实为其过也!”
文天祥:“中兴之初,先武穆王手扶天戈,望能收复中原。然不识君上,反遭惨祸,终难效武成王之事。”
成吉思汗赞木华黎道:“昔霍峻以天子权经略中国,今太行以南予君,望君能效霍峻。”
忽必烈:“古今名将,唯白起、韩信、霍峻、李靖四人。”
明
朱元璋北伐谓诸将:“霍峻统帅六师,从江淮北伐,得以兴平天下。今诸军出江淮,当崇前人之旧功。”
朱元璋:“大将军(徐达)谋勇绝伦,东征西讨,削平群丑,克济大勋,今之功绩堪比霍峻。”
朱棣:“霍去病封狼居胥,窦宪燕然勒石,霍峻镌刻北海,皆为汉室驱胡之绩。朕五伐大漠,开拓疆域,永乐之盛,当迈三汉。”
严嵩:“明初徐达之勋德才望,不弱霍峻之右。”
王世贞:“南汉本应难兴,然皆因武成王峻。其之难,在独临强敌;其之易,在秉持国政。如无英主当朝,诸葛亮辅佐左右,恐为岳飞之前事尔!”
史可法:“恨国朝无霍峻,难以行中兴之事。”
南汉后续番外
诸葛亮离任前,举蒋琬、顾雍、司马芝三人继承其位,三人如若病逝,可拔费祎、杜恕、滕胤三人接任。
刘禅从善如流,在诸葛亮离任后,封蒋琬为左丞相,顾雍为右丞相治理国,司马芝辅佐二人。
在蒋琬执政的五年时间里,因自知才能不如诸葛亮,蒋琬未改旧策,依旧沿用诸葛亮的治国政策,与民休息,轻徭薄赋,稳定朝政,减少向外用武,为大汉积蓄国力。
期间因司马芝、顾雍先后病逝,刘禅拔潘浚为右丞相,杜恕接替司马芝御史大夫之位,以为辅佐蒋琬。
因蒋、潘两人年岁甚大,难以事事躬亲,则将不少权利下放与费祎、滕胤。
潘浚任职一年后病故,刘禅拜蒋济为右丞相,负责处理军国之事。
时蒋琬执政已有七年,因身体饱受疾病困扰,朝权逐渐交由蒋济,费、滕二人为辅佐。
蒋济在上位之后,因得益于诸葛亮、蒋琬、顾雍三任执政者的休养生息,大汉国力充裕。于是蒋济将注意力集中在辽东崛起的高句丽上,欲发兵打击高句丽。
为了打击高句丽,蒋济先命黄权为帅,率军三万征讨。黄权初胜高句丽王位宫,斩俘万余人,欲乘胜追击时。黄权不幸因疾病恶化,病逝在道中,汉军不得已班师。
次年,蒋琬因病去世,刘禅搁置左丞相,蒋济依旧任右丞相。
公元248年,为了解决高句丽,蒋济任命霍范为帅,都督平、幽、冀三州及辽东鲜卑、乌桓二部兵马,所统五万人。
汉军沿着黄权出征旧道,先后在沸流水、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军,斩首高句丽军一万八千余人,逼高丽王败逃东沃沮避难。
因东北孤远,霍范未有追击位宫,而是率兵高句丽国都丸都山城,欲瓦解高句丽王的统治基础。
围城三月,霍范声东击西,于黑夜遣军士翻越城郭,遂破其国都,俘高句丽男女数万。
霍范横扫高句丽,因不知位宫的行踪,加上大雪封山,遂率大军回师。
公元249年,位宫在沃沮部民的帮助下,在辽东迁都复辟,招降纳叛意图再度反叛。
蒋济唯有再令霍范率平、幽二州精锐,都督鲜卑、乌桓骑卒,合计万余人远征。
因霍氏封在乐浪,霍范颇知辽东地形,在得到扶余国的引导下,霍范率兵跋山涉水远征位宫。
在竹岭,霍范大破高句丽军,俘虏高句丽百姓数万,位宫侥幸突围,再度携妻女亲信北逃,以避汉军兵锋。
霍范乘胜追击,于东沃沮再败高句丽仆从军,并将收留的位宫邑落攻破、清算,斩首四千余级,俘男女万余人,犁庭扫穴,以此来警告东胡各部。
因不见位宫踪迹,霍范率兵三千追击千里,直达肃慎国(今俄罗斯滨海地区),方斩位宫首级而归。
归军途中,霍范至东海旁(今海参崴)刻石记功,以宣汉室国威。
追论功绩,刘禅拜蒋济为丞相,封霍范为骠骑将军,另有战功者不记。且为了治理辽东诸胡,南汉在高句丽旧城设东海都护府。
时南汉有四都护府,漠北为瀚海都督府,漠南为朔方都护府,西域为西域都护府,辽东有东海都护府。
公元250年,刘禅废年号建兴,改元景耀。
同年,蒋济在任病故,刘禅拜费祎为左丞相,滕胤为右丞相。
费祎虽有才能,但因南汉朝野太平,二十年来无兵乱,其执政多有松懈,多沉溺于权贵交道中。
滕胤因生性谨慎,反而事事躬亲,依靠霍氏的人脉,在政绩上多有建树。但因不爱与费祎争斗,故而费、滕二人保持较为和睦的政治友谊。
在二人执政期间,在南汉解决辽东高句丽之后,东海都督府太史亨以辽东鲜卑势大为由,请求将辽东鲜卑拆分。
刘禅垂询诸人,霍范上疏言,可拆离鲜卑强大部落,将其迁至别地,当能避免辽东鲜卑强盛。
刘禅采用霍范建议,下令将逐渐强大的慕容、段氏、宇文三部拆分,以避免三部合一,从而威胁辽东。
时霍弋在长安,以乐浪受三韩蛮夷袭扰严重,请求迁鲜卑一部入乐浪,以为牵制三韩,刘禅遂准之。
宇文、段氏各有拆分二三部,以削弱各部的实力。而慕容部被霍范挑选中,其部万余落迁入乐浪国。霍弋令二子霍山娶慕容氏为妻,慕容部至此被汉化不提。
除辽东外,因南汉在吴楚立基,费、滕二人着重开发荆、扬、江三州。
费祎执政期间,虽有不少功绩,但沉溺权贵的行为,渐渐引起不少人的不满。尤其那些位高而有壮志的上卿,有欲扳倒费祎,而后上位执政,其中以诸葛恪最有想法。
诸葛恪天资聪慧,又是诸葛亮之子侄,在政坛上混得开,且与滕胤关系良好,对费祎之位早有窥视。
公元253年,逢老将魏延病逝,朔方鲜卑复叛,费祎遣将黄然出征,但因征讨不利,使得鲜卑坐大,令漠南动荡。
诸葛恪抓住机会,联合诸葛乔、滕胤等人,上疏弹劾费祎。并检举费祎执政以来的过错,请求刘禅罢黜费祎。
费祎贪恋功名,常有流露出渴望相国之位的意思,故刘禅对费祎略有不满。
见诸葛恪与众人联手弹劾,刘禅出于思念诸葛亮的感情下,遂罢黜费祎,命诸葛恪全权负责征讨朔方鲜卑。
诸葛恪率步骑五万出征,历经半年之久,转战漠南千里,在文鸯的帮助下,遂平漠南鲜卑。
公元254年,大军功胜归朝,除文鸯被封为漠南都护外,诸葛恪被刘禅拜为左丞相,与右丞相滕胤联合执政。
为了让葛、滕二人能齐心协力,共同辅佐自己,刘禅以霍峻、诸葛亮之故事告诫二人。
诸葛恪初上位时,为收取民心,便广施德政,放松对官吏的考核。
针对放松官吏管理考核,滕胤虽以葛公旧政反对,但却被诸葛恪一言否决。
一时间,诸葛恪因松弛之治赢得人心,朝野为其的赞誉之声不小。
两年之后,诸葛恪为追求名声,令姜维率西域诸国联军出征乌孙。姜维以西域已安为由,希望诸葛恪撤销政令,但却被诸葛恪拒绝。
无奈之下,姜维唯有远征乌孙,虽有斩俘,但因粮草不济而退军。诸葛恪对此不满,常下文训斥姜维。
伐西域不成,诸葛恪上疏伐河湟。言羌人盘踞河湟,如若令其势大,则恐会重蹈中汉之乱,故当发兵西征之。
虽有不少人反对,但诸葛恪却得到刘禅的批准,于是率兵征讨河湟。
得闻诸葛恪出兵,西平鞠氏担忧诸葛恪对自己下手,被迫联合诸羌反叛,杀害西平郡长吏。
诸葛恪虽一意孤行,但架不住汉军骁勇,西平鞠氏被灭,生羌逃到西海(青海)。
为了建功绩,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,不惜冬季深入西海,搜扑羌人酋首。
搜山检海月余,因诸葛恪手段残酷,河湟诸羌齐叛,不断劫掠汉军粮道,遂引起了军心动荡。无奈之下,诸葛恪唯有暂时回师。
撤军途中,羌人不断进攻汉军,加上河湟冷酷的天气,对造成了汉军不小的伤亡。
此役,汉军有万余人死伤,诸葛恪灰溜溜跑回关中。
得闻诸葛恪大败,刘禅勃然大怒,令人问罪诸葛恪。诸葛恪为稳固自己权势,故意谎报军情,并将责任推到殿后的胡奋上。
然胡奋之父为胡遵,他作为大汉老将,又岂能见儿子受委屈,便找到黄权之黄崇,希望能向刘禅禀明经过。
黄权与胡遵关系甚密,加上黄崇性情刚直,遂将诸葛恪所为上报。
收到胡奋委屈的书信,刘禅愤怒不已,招诸葛恪、胡奋入朝问话,并令杜恕、刘番彻查此事。
经杜恕调查细情,刘禅得知诸葛恪欺瞒所为,格外恼怒,下令革除诸葛恪官爵,发配至宁州。
诸葛恪见自己被流放,不断口出怨言,抱怨刘禅无能,终究引起了刘禅的杀心,被赐毒酒身亡。
诸葛恪去世之后,刘禅拜滕胤为左相,大胆选用陈祗为右相。
在滕胤、陈祗二人的治理下,南汉先后解决河湟的羌人叛乱问题,再次平定漠南鲜卑叛乱。
与此同时,乐浪国因滕胤纵容下,不断向南发展,侵占三韩土地以及部民。
公元259年,副相陈祗率先在职去世,山涛被选为右相。
公元263年,左相滕胤病故,山涛被拔为左相,辅相由诸葛乔出任。
滕胤执政十三年间,勉强维持了诸葛亮时期的旧政,虽不复诸葛亮时期的政治清明,但却解决了南汉开国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,以及帮助大汉的疆域不断向外扩张。
山涛执政期间,为了缓解南汉与河北大族的关系,不断改良科举制,提拔大量中原贤士。
山涛如此行为,引起了不少江楚士族的不满,在刘禅面前多有诋毁山涛。太子刘璿因根基在江楚,也向刘禅劝谏改用他人。
刘禅为了平衡各方势力,拒听各方建议,继续用山涛为相。
公元269年,随着刘禅身体不适出现,太子刘璿登朝观政,执政五年的山涛,在各方的弹劾下,最终被贬为冀州刺史。
公元270年,病情加重的刘禅,下诏拜刘番为右相,诸葛乔为左相。
公元271年,刘禅病逝大兴宫,谥孝光皇帝,庙号高宗。太子刘璿登基,年近五旬。
同年,河西、朔方大旱,汉胡深受其害,数十万人急需中央施救。
刘璿令习博为赈灾使,救济汉胡百姓。然习博收取贿赂,借赈灾之名,实际贩卖胡人为奴隶,且压榨百姓口粮。面对汉胡的不满,习博粗暴采取兵马镇压。
十二月,秃发部的秃发树机能斩杀赈灾使习博,带部反叛,从者数万人。
得讯,刘璿大怒不已,将习博三族发配宁州,选大将胡奋出征。
胡奋率军征讨,与秃发树机能战于万斛堆,本局势利于汉军,但突然黄风大起,吹倒胡奋大纛。汉军士气大降,胡奋当场被斩,鲜卑叛军大获全胜。
击败讨伐军,鲜卑声势大震,秃发树机能南下占据灵武,抚聚鲜卑各部。
刘璿命黄崇率兵远征,兵至半途,黄崇得恶疾而亡。
时汉朝已无宿将,刘璿命牵招之子牵弘出征,与秃发树机能交手,牵弘于乱军中阵亡,随军雍州刺史庞宏战死。
得闻河西战事糜烂,文鸯上表请率兵马出征,刘璿募三万汉胡精锐与文鸯。
文鸯率兵出关,在灵武大破秃发树机能,诸胡二十万口来降,秃发树机能帐下势力受损严重。
在次年,秃发树机能再度复起,斩灵武太守。
刘璿欲请文鸯再次率兵出征,然文鸯突发疾病,难以远征,唯有另选贤才出征。
时诸葛乔举杜预为帅,杜预另举周处、马隆二人为将。
刘璿遂用三人出征,命杜预率精锐万人,周处、马隆二人为副将。
公元275年,杜预率军在高阙斩杀秃发树机能,周、马二将降服漠南诸部。至此河西鲜卑数十年未叛,臣服于大汉统治。
公元276年,刘璿于长安病逝,仅在位五年,无庙号,谥号孝恭皇帝。
刘璿之后,太子刘虔继位,生性崇佛,体格肥胖,难以走动,在位十年,以杜预为相。四海昌平,无乱国之事。
公元286年,杜预亡,刘虔崩,君臣同月而亡。刘虔谥号孝仁皇帝,无庙号功绩。
公元287年,刘祯继位,专统国事,不置丞相。
时柔然崛起漠北,瀚海都护府废。因受柔然煽动,漠南鲜卑再叛,刘祯亲征四次,二次无功,二次功成,再降漠南鲜卑。
然刘祯生性奢靡,好大喜功,为壮功绩,于西域置高昌郡,在西海置天海郡,并封禅泰山,大兴宫殿。
公元308年,刘祯猜忌太子私通妃妾,欲责问太子。太子怯弱,受左右亲信煽动,起太子宫兵叛。
刘祯措手不及,逃至露台避难。太子率重围露台,断刘祯与外界联络,逼刘祯退位。刘祯假意同意,下诏让位与太子。
退位间,刘祯暗招上郡兵入朝,反围太子于大兴宫,并将太子及其左右尽数诛之。唯太子幼子刘熜得亲信护卫,远逃至乐浪国避难。
公元318年,刘祯老迈昏聩,暴虐宫人,被宫人勒死于宫中。
时无太子,刘祯三子互相争位,国中政斗频繁,二皇子刘恂先是宫变继位,但遭宫人刺杀。四皇子于是继位,欲害左右兄弟。
五皇子刘鄢先下手为强,趁四皇子出城祭祀之际,招岳父庾亮率兵入京,围杀四皇子于惠陵。
公元319年,刘鄢登基称帝,岳父庾亮专权为相。后刘鄢又杀岳父庾亮,独治天下。
公元330年,刘鄢无子而崩,时乐浪郡公霍熠联合幽、平二州刺史上表,言可立旧太子之子刘熜为帝。诸臣以为可行,遂迎奉刘熜。
刘熜继天子位,但因朝政被诸卿所制,难以施展拳脚,遂用术治天下。
且为追求长生不老,三十年不朝,致使朝野党争不休,政治腐败加剧;柔然崛起漠北,劫掠漠南鲜卑诸部;边军吞没军饷,军备松弛不能战。
刘笃继位后,革除弊政,抑制豪强,提拔刘裕、谢玄、陆方、霍明等贤能之臣。
刘裕受命南征北伐,北败柔然南下,重降漠南鲜卑;谢玄受命为相,革新吏制,重兴朝政。汉得以一时中兴。
刘笃在位二十年,因太子刘休之与刘裕有仇,且忌刘裕手中兵马,借刘笃驾崩之名,招刘裕归国,欲收其兵权。
因刘笃崩,刘裕受命谒长安。刘休之以刘裕擅兵无度为由,收其兵符。
刘裕闻之惊恐,遂出逃长安。刘休之疑刘裕有心反叛,遂派兵围杀之。刘裕逃回雁门,与漠南都护姚兴起兵反叛。
刘休之发国中兵马征讨,历经八年方平之。然因朝政不稳之故,地方诸将多与中央离心,藩镇渐起林立。南汉唯有依仗关陇、吴楚以制河北、西北诸军镇。
后百来年间,不乏有明主治国,但依旧难改弊政。百姓民生艰难,土地兼并,起义渐多。
公元543年,糖贩王宿知因被官府欺压,改姓为刘,自称高祖刘邦之后,与乡人起兵造反。
王宿知从番禺起兵,转战荆、江、扬、徐诸州,严重摧毁南汉的统治根基。且应和王宿知造反者,西至陇右,北达河北,其数众多。
于是天下大乱,动乱争斗三十年,天下藩镇林立。
华阴杨氏杨忠战功显赫,子杨坚有文武之才,历经二十年奋战,杨坚创立隋朝。
乐浪霍氏(番外)
霍峻去世之后,霍弋在诸葛亮的帮扶下,封国迁于乐浪郡,全族五千多口迁居朝鲜。
初,乐浪郡有县六,户三千七百,口一万八千人。霍氏迁居乐浪之后,户籍人口突破两万多人。
与此同时,刘禅因担忧霍氏受半岛上的蛮夷的袭扰,准许羆虺军士卒携家眷随行。在丁奉的带领下,羆虺军千余户甲士举家追随。
总计各项人口,乐浪郡在册人口虽仅有三万人左右,但在丁奉的领导下,组建起千人骑队,专门保护乐浪郡县,令三韩土著不敢轻犯。
在迁居初年,为了维持汉夷之间的和平,霍弋与三韩部落君长交好,签订贸易协议,双方互利共赢。
随着霍氏逐渐在乐浪郡扎稳脚跟,不少因战乱逃到朝鲜南部的汉民,不断在霍氏的感召下,逐渐至乐浪郡居住。
同时,因有大量中原人口迁入,乐浪郡农业、水利、纺织、冶炼技术大幅度上涨,加速了乐浪郡的繁荣。
水利上,在霍范亲自的勘探下,霍弋带郡国百姓开凿河渠,引列水(大同江)灌溉朝鲜两岸田亩数千顷。
农业上,乐浪郡看似处于辽东苦寒之地,但因有长白山的庇护,气候较为适宜,可以种植水稻。故霍氏将稻、麦轮耕制推广到乐浪郡中,以提高郡中农业产量。
纺织、冶炼上,因中原先进的技术被霍氏带到乐浪,二者技术逐渐在乐浪郡传播开来,提高了布匹、铁器的产量。
有了技术的革新,乐浪诸县得以大治,百姓渐渐富庶。
当蒋济上位之后,霍范率兵远征高句丽,犁庭扫穴,俘虏众多,为乐浪郡带回不少奴仆。
在此之下,霍弋顺势推行国兵制,免服士卒徭役、赋税,奴隶为其耕作,国兵则专心征战,军备势力大涨。
为了履行为汉镇边的职责,霍弋在刘禅的批准下,联合带方郡兵,由丁奉率兵南下,征讨盘踞东海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马韩。
马韩盘踞后世的汉江流域,其立国时间甚久,与最南端的弁韩有联盟关系。
早期汉武帝在朝鲜半岛上设汉四郡,但因土著反复叛乱,昭帝时期不得已罢二郡,并入乐浪、玄菟二郡。
之后在两汉衰弱时期,马韩常入汉郡劫掠百姓,侵占乐浪郡郡县。
公孙氏、孙权治辽东时期,虽有收复部分郡县,但乐浪郡早已不复昔日全盛时期疆域。
为了自我利益,以及为了自身镇边需求,霍氏都必须南征马韩。
得闻汉军南征,马韩联合弁韩出兵反抗,兵有万余人。
两军初次交手,丁奉率部大破。联军退守险峻,令丁奉不得进军。
两军对峙数月,见不得难有进展,霍弋派人与马韩王合谈。最终以马韩王交出汉民百户为条件,结束了第一次南征。
汉军回师之后,经多方讨论,霍弋认为本质因乐浪、带方兵少,不足以灭马韩,遂专心发展自身,深入了解三韩内部动向。
与此同时,随着辽东鲜卑的坐大,太史亨上表请求拆分三部。
霍弋抓住机会,与身在长安的霍范配合,希望能引鲜卑一部入乐浪郡。
得益于滕胤为相,刘禅批准了拆分慕容部,令慕容木延率部众入乐浪。
万余落的鲜卑部人入乐浪,短期内难以吸收。为了将慕容部纳入统治,在霍弋的出面下,霍氏男子多有娶慕容女子为妻。并且为慕容部改汉姓,正式以‘慕容’为姓。
次年,慕容木延长子慕容涉归成年,霍弋许以霍氏女,两家再结为姻亲关系。
经三年的内部融合,虽谈不上将鲜卑汉化,但慕容部却渐渐学会了耕作,并以半耕半牧为生活,幼年孩童多有入学堂,学习汉家文化经典。不少慕容部男丁服役,被吸纳入国兵序列。
在公元256年,霍弋以马韩掠民为由,向刘禅请求南征。
在得到刘禅的批准后,老将丁奉为帅,督乐浪国兵、带方郡兵南征。
此次有了上次经验,以及慕容部的加入,汉军战斗力格外强悍,大败联军,并且突破险峻,杀入汉江流域,马韩王被迫南逃。于是丁奉劫掠马韩男女两万余名,得以胜利班师。
待汉军走后,马韩王上表请降,并在部民的支持下,重新恢复了王都。虽说马韩依旧存在,但从实力上出发,他已无力汉军抗衡。
霍弋清楚在短时间内,灭亡不了马韩,于是接受马韩的臣服,并献表于刘禅,令远在长安的刘禅为之大喜。
公元260年,滕胤上疏请奏,追溯霍氏旧功,并以带方郡地窄民少,为乐浪郡旧城,以及易受蛮夷袭扰为由,望刘禅将带方郡并入乐浪郡。
刘禅犹豫多时,以平州郡少为由,否决了带方郡并入乐浪郡的提议。但出于各种因素,将带方郡的含资并入乐浪郡。
时乐浪郡有八县,较初期增二县,一为含资县,二为慕容县,户籍一万五千户,为辽东少有之盛郡。
公元261年,霍弋为了进一步深治乐浪郡,决心向乐浪郡东部扩张,于是以濊人与高句丽余党为由,请霍范参谋,由霍忠挂帅出征。
夏时,霍忠翻越大山,军临海滨,大破濊人各部,转战五百多里,斩首四千余人,俘虏男女万余人。
此役之后,霍弋在东部设沧海县(今咸兴市),并将霍范的次子霍义封为沧海县长,治理乐浪郡东部,武力控制濊人。
随着乐浪郡内外之敌衰弱,霍弋在后续的十年里,其不再用兵,而是着重发展乐浪郡,希望能强化霍氏在乐浪郡的统治。
公元267年,霍范在长安病逝,被追谥为景武侯。子霍忠继其爵位,次子依在乐浪郡。
公元271年,刘禅病重,霍弋入朝陪侍,君臣二人互诉过望。盖因追恋年轻时光,刘禅拜霍弋为大司马。
未过数月,刘禅病逝,刘璿登基,霍弋以年老病重为由,请归乐浪郡。刘璿赐杖与霍弋,以表尊敬。
公元271年冬,霍弋长子霍启不幸病逝,霍弋以次子霍山为世子,并因马韩有复兴迹象,命老将丁奉出征。
丁奉率兵南征马韩,再次攻破马韩王都,并杀至弁韩界,逼弁韩献马韩王。得马韩王之后,霍弋献于长安,得刘璿嘉奖赏赐。
是役,丁奉斩首五千多人,俘虏民众两万多人,生擒马韩王。
马韩几近被灭,霍弋在汉江流域设县筑城,并拜丁奉之子丁温为长,以消化吸收马韩旧民。
272年,丁奉归国不久病逝,私谥为‘武’,以壮丁奉为乐浪国作出的贡献。
同年,步练师因病去世。为纪念步练师,霍弋改列水为练水。
273年,霍弋南巡马韩城,见汉江景类荆楚,不禁潸然泪下,为江水取名为汉江,改县名为汉县,城名为汉城。
同年秋,霍弋病逝于朝鲜,谥为‘景公’,次子霍山继乐浪郡公。
霍山上位之后,因妻为慕容氏女,重用慕容族人。且得益于霍弋多年的发展,在他在位的三十年里,不断向汉江流域发展,以及向东部征服濊人。
自他去世前,乐浪国中形成慕容、霍、丁三大家族,蒋氏入郡较晚,实力并不强大。并且乐浪郡间接控制了带方郡,成为朝鲜半岛上实权者。
时公元304年,乐浪郡国有县十一座,有户三万余,男女近有二十万口,当为辽东强盛之郡。
霍山去世之后,由慕容氏所生之子霍彪继位。虽娶慕容女为妻,但因慕容氏强盛,反而致力拆分母族。
其在位十五年,霍彪制定一系列政策,融合各族百姓,致力于教化,令郡中各族皆习汉风。
十年间,乐浪郡南汉输送贤才多达三十余人,十余人位列上卿。
期间因汉庭内乱,太子被汉皇刘祯所杀,幼子熜渡海逃至乐浪郡。
霍彪怜悯刘熜年幼,将其收入府中抚养,令其从小习道,望其能太平一生。
霍彪去世之后,霍熠继乐浪郡公位。其心有大志,欲霸东海,一改霍彪旧策,不断向二韩与濊人用武。
时逢刘祯去世,汉庭混乱无秩,刘鄢无子而崩。
霍熠嗅到机遇,联合辽东上卿,向朝野举刘熜身份,求立从龙之功。
因刘熜身份卑贱,加之习道性温,诸卿遂迎刘熜入朝为帝。
刘熜登基之后,为感谢霍氏对自己帮助,遂将带方郡并入乐浪国,于是乐浪郡势力大涨。
霍熠借此机遇,不断向南征服,成功吞并弁韩,在其旧地设三县。
时因扶余人在东北崛起,霍熠奉命随诸军北征,大败扶余国兵。
后来因刘熜不理国事,汉朝军备松弛,征讨东北之重任,渐渐由霍熠担负起来。
后续几年时间里,霍熠三伐扶余人,在乐浪郡的东北、东部各设县,并于险峻设关隘,派兵驻守。
霍熠病逝之后,其子霍承嗣继位。因其父常年用兵,令乐浪国凋敝,转而专注发展国内民生。
霍承嗣在位期间,幸汉朝有刘笃中兴,极大减轻了乐浪郡在东北的压力。
刘笃盖知大汉几十年的衰弱,幽、平二州能稳固多赖乐浪国,常友善赐予钱粮,并常提及刘、霍二族的过往,希望霍承嗣能以前人为鉴。
然霍承嗣宠妾轻妻,欲更易世子,致使慕容族人不满,遂有慕容涛起兵叛乱。霍承嗣仓促无备,率亲信逃至海岛,上表向刘笃求援。
刘笃得知,令刘裕率兵入朝平乱。历经三月,慕容涛被斩,霍承嗣复位,并令霍承嗣不准废世子霍。
而后霍承嗣去世,世子霍狄继位。
彼时刘笃病逝,刘裕与姚兴反叛,东北诸郡遭遇鲜卑、扶余崛起,多有动荡。
幸霍狄文武并济,其在位期间,迅速稳固国内局势,并且吞并了弁韩,成功完成了历经诸代兼并三韩的目标。
时乐浪郡有县二十一,有户十二万之盛,民五十余万人。
在统一东海三韩之后,霍狄深知刘、霍一体,鲜卑、扶余为汉与乐浪共同之对手。
于是,霍狄在大汉陷入战火期间,仅凭乐浪一国,联合平州刺史屡次率兵西征,重创扶余与辽东鲜卑。
刘休之荡平内乱之后,因无力顾及东北,遂加拜霍狄为东海都护,负责处理东海事宜。
在后续的百来年里,因南汉被内部问题钳制,在东北事宜上愈发依仗乐浪霍氏。
霍狄之后,霍氏历经霍鸿、霍士平、霍江等数代君主,至公元467年,霍江在位时期,将乐浪扩张到达到巅峰,舟舸水师达扶桑,令扶桑诸君长朝拜来降,自称为臣。
时乐浪国土,拥带燕胡,乘桴沧海,布武朔土,右折燕齐,左震扶桑,輮轹沙漠,东海称君。
甚至在王宿知起义时,霍孟以天子诏入关讨贼,为汉平贼乱。然因霍孟年岁已高,世子霍仪甫幼小,错失中原争霸。
公元576年,乐浪国主霍仪甫改国号为燕,自号为燕王。
三年之后,隋朝杨素率大军伐幽州,霍仪甫率军与之战,敌众而力寡,退走山海关。
杨素收复幽州后,出兵远征辽西,被燕国名将慕容博所败,无奈重新退回幽州。
杨素忌惮辽东险远,燕国将士骁勇,劝霍仪甫自去国号,向隋称臣。
霍仪甫从其命,向杨坚请降。杨坚因开国国力不济,难以远征,欲后图之,遂则封霍仪甫为朝鲜王,以藩国待朝鲜。霍仪甫外称朝鲜王,实称燕王。
杨坚病逝,杨广登基继位,因自恃国力强大,发百万雄师伐燕。
时霍仪甫去世,子霍浩远继位,用慕容博御之,慕容博巧施计策,大败杨广于辽东城(今辽阳)。
杨广三伐辽东城不克,隋朝崩亡。
时天下纷争,慕容博欲伐幽州,霍浩远忌其势大,罢而不用,转用丁帛伐山东、扶桑,屡有建树。扶桑震闻燕名,遣使入燕以为学习。
唐李渊用子李世民数年平天下,并驱丁帛走山东。
贞观末,李世民伐燕,兵马虽胜,但却受阻于崇山,水师伐而不利,撤归长安。
燕虽屡退隋唐,但因常年征战,国力渐衰,不复与唐角力。
时李治伐燕,主帅苏定方率兵,下辽东,破朝鲜。时苏定方深冬围汉城,漠北铁勒九姓联合犯边。加之燕主霍绩远遁沧海城,去号上表请降。
后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攻伐不断,吐蕃崛起西藏,唐朝多将精力倾注西藏。
霍绩重用良将,收回朝鲜城。因知唐朝国力雄厚,遂上表请臣藩。
李治去世,武则天当朝,遂允霍绩之求,并赐姓为李。而后二百年间,燕终不复往日之盛,遂与大唐互好,互不侵犯,共伐东北蛮夷。
唐末时,燕权臣篡位,君主逃至长安,求援复国。惜唐朝国力衰弱,无法为其复国,乐浪霍氏虽亡,享国祚七百余年。
后霍主随唐皇流亡巴蜀,并定居于巴,其族人自号‘巴霍’。
知乎杂谈番外
汉唐时期的朝鲜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?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失去了存在感。
汉中祖霍峻(ip:朝鲜自治区):南汉将霍氏封到朝鲜,即今天的练江地区,后来逐步扩张,占据了汉江流域,并在南汉的中后期介入东北。
正如有些答主回答那样,南汉用霍氏庇护辽东地区,霍与刘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。
在早期,出自霍峻的意愿,霍氏被封到乐浪,并以相对富庶的练江为根基,当时在南部与东部盘踞韩人、濊人,时常威胁着乐浪郡。
霍弋时期,根据蛮夷生存的情况,基本奠定下扩张的方向,即向南扩张,驱逐吞并韩人,并占据汉江流域。练江与汉江这两处可以说是霍燕的主要人口集中地,也是当下朝鲜人口聚集区。
事实上霍燕的崛起和没落,与吐蕃王朝有极其类似之处。在公元5、6世纪左右,全球气温升高,辽西、辽东气温与西藏一起升高。
温度提高,意味着适合谷物耕作,谷物产量提高,就能养活和生存更多的人口。
所以当南汉衰弱,为了保存东北边疆的稳定,默认霍燕势力进入辽东。而霍燕也从练、汉二江流域,向西北扩张,占据了鸭绿江与辽河流域。
在汉末内乱时,霍燕巅峰时期的版图,已不局限于朝鲜半岛,而是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,并占据了燕山南北。控制了科尔沁草原。
在北面地区上,霍燕对女真人进行控制,建立起羁縻制度。女真人凭借自身的能征善战,长期为霍燕提供兵役,并吸收了先进汉家文化。
东海方向,因霍燕来自荆楚,常年需要与中原沟通,其海洋贸易发达。在巅峰时期,霍燕向东征服了日本的九州岛地区。
根据《燕书》记载:“燕国之土,拥带幽胡,布武朔土,輮轹沙漠;乘桴沧海,右折燕齐,左震扶桑,东海称君。”
以谭绘制的地图来看,霍燕当时拥有朝鲜以及东北三省,并有日本、内蒙古部分地区。
国力达到巅峰,遂与隋朝爆发了多次战场,杨广甚至三次折翼于辽阳城,进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。
但霍燕的衰弱也是迅速,除了气候的急剧变化外,首先就是霍燕内部的争斗,其次隋唐朝多年的征伐,最后加上女真反叛与契丹外部的进攻
于是在权臣马世谦篡位后,女真、霍氏、慕容三部势力先后反叛,霍燕随之分崩离析,并且东北地区持续分裂。
契丹将女真征服,建立起辽国时,朝鲜由霍思华复国,但持续不久,最终被辽国占据。
辽国在朝鲜设立东院,以汉法治理,基本与燕云十六州相同。
明在朱元璋北伐成功之后,派沐英征服朝鲜,并设立朝鲜行省。后来又封儿子到朝鲜,以为镇守边疆之用。
朱棣时期迁都北京,则就加强了对朝鲜行省的汉化以及控制。但到明末,李自成灭亡大明,鞑子窃取果实,则延续明朝治理。
后来的事不用多说,大概应该清楚。
——
上单祁同伟(ip:湖北):楼上说的内容大差不多,但这次我去朝鲜旅游,发现朝鲜导游居然将霍峻说成朝鲜人,还向我介绍位于汉城的霍峻陵,让我实在绷不住。
要知道霍峻从始至终是枝江人,平生更没到过朝鲜。
——
南阳诸葛庐(ip:山东):别惊讶,我在西安逛霍峻陵时,居然有朝鲜人说这个墓是假的,真的墓迁到汉城去了。
霍峻如果知道,估计连棺材板都压不住。
——
浮士德(ip:陕西):冷知识,霍峻墓真是自己崩出来的,2003年,关中大洪水,将霍峻墓冲出来。
当初我老师说,挖地铁能挖出墓,建房子能挖出陵,但被水冲出的墓,还是第一次见。
ssx:笑哭!霍峻一生用水攻太多,当下自己也被水攻了!
阿斯顿:问问,霍峻墓里是否有作证英雄记里关于阴侍的内容?
浮士德回复阿斯顿:没有,更多是堪比皇帝的陪葬物品,金银极多,还有史上记载的龙鳞剑。如果感兴趣,可以到西安逛逛博物馆。
——
如何评价霍峻?
汉中祖霍峻(ip:朝鲜自治区):看我名字。
ssx:应该加个诸葛亮,霍、葛两人执政,几乎复兴且大治南汉。
斗帝刘禅:你把我放哪去了?
ssx回复斗帝刘禅:没你估计赢得更快,拿到两张超级SSR,不赢可以说没天理了。
斗帝刘禅回复ssx:恼怒!君不见赵九妹?
ssx回复斗帝刘禅:确实,相比宋高宗,汉高宗真就堪比明君圣主了。
斗帝刘禅回复ssx:《汉纪·高宗纪》:当中祖崩时,高宗曰:“祭由寡人,政由霍公”。上拱垂而治,托国于霍、葛,故得以平天下。
在位四十有六,拔用贤相,教化大治;主任名将,贼虏销声。交通上代所不通之地,降服前王所未服之邦。观其之所为,天人之功已成,霸王之业巍然……
——
一OA(ip:江苏):从霍峻征战的功绩来看,比白起、韩信二人更加辉煌,比李靖更有含金量,位列兵家四圣之首,应该没人多少疑惑霍峻。
——
不知道取什么名字(ip:澳大利亚):霍李韩白,这是我心目中的四人排名。
ssx:霍峻认为韩信不如白起。笑哭!
不知道取什么名字回复ssx:别乱说,当时关羽与霍峻论兵,有政治意味在里面。故而霍峻在军事层面上肯定了韩信,但若加上封齐王这一政治事件,则不如白起。
——
战神李世民:不如李世民
汉中祖霍峻:呵,连霍燕都打不下来,有脸说不如李世民。
战神李世民回复汉中祖霍峻:李世民打天下7年,霍峻花了半辈子,还是在刘备的领导下,有什么值得炫耀。
汉中祖霍峻回复战神李世民:刘备纯粹拖后腿,被曹操打得满中原跑,如果不是遇见霍峻,估计要跑到海南吃海鲜。
战神李世民回复汉中祖霍峻:呵,没刘备赏识提拔,霍峻估计还在卖盐。
汉中祖霍峻回复战神李世民:先灭了霍燕再说!
——
如果看累了,收藏一下本页面,下次接着看。
切记备用网址(预防打不开):https://www.doupoxy.com/xiaoshuo/jihandasima/